Innovators, disruptors in finance who want to understand the basic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to support their ideas.
Traditional bankers and policy makers who need to understand how new technologies are transforming the world they thought they knew.
Crypto-traders, enthusiasts, blockchain and other technology native players who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industry interfaces with banking.
Investors and policy makers looking for the major themes to guide them when evaluat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jects.
The general reader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transformation taking place in finance today will shape many things in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in future.
《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是一本引人入胜、有思想深度的书。它讲述的是,在一个日益互联和线上化的世界中,“个性化”将如何在未来几年,悄悄地重塑金融的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并赋予个人选择的权利。这本书包罗万象,不仅有对未来的展望,而且记录了数字世界当前发生的许多事情。和所有的百科全书一样,它激励读者去学习更多。在阅读过程中,它还会引发我们去思考,去质疑作者的一些预见。这正是本书特质的体现。
阅读更多
美国金融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和经济学亚伦主任讲师
这本书并不通俗易懂。在阅读本书前,读者应该有所准备,认真关注有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是重要而复杂的。
与许多只关心特定现状的人不同,以理终身对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不仅直面自2008年危机以来最困难的现实问题,还不断提出更新、更深刻的问题。
阅读更多
1981—2013年美国众议院议员
2007—2011年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
《多德-弗兰克法案》共同起草者
市面上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那些预测由于技术变革银行将消亡的书籍,以及那些预测由于数字货币的发展现金将消失的书籍。《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时代来临》则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别。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银行或货币的书。
它讲述的是“万物金融化”——如何一个真实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基于关于该资产的数据,而不是资产本身——以及这种变化对银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阅读更多
《福布斯》首席研究官、基石顾问兼高级撰稿人
以理的《伟大的转型》是一部广泛研究的作品,堪称金融服务行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百科全书。基于他作为全球顾问,尤其是在亚洲的数十年经验,他描述了金融行业从缓慢、冰河期般的转型到未来将在数字化世界中以极快速度加速。
阅读更多
富国银行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我理解读者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另一个银行家在谈论银行业,但请原谅我的赘述:在成立SC Ventures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银行家到朋友们称之为“改造后的银行家”的学习历程,特别是我对银行业的社会影响深感关注。
阅读更多
渣打银行旗下创投部门SC Ventures
我与以理先生相识在2005年,在新加坡,由《亚洲银行家》主办的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颁奖盛典上,招商银行首次跻身亚洲“最佳股份制商业零售银行”之列。当我从颁奖嘉宾,著名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先生手中接过奖牌时,以理热情地走过来和我握手并表示祝贺,他那真诚的目光充满赞许和期待,让我印象深刻。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有了很多交往,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向我介绍世界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面临的问题和创新的思考,
阅读更多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我与以理先生相识在2005年,在新加坡,由《亚洲银行家》主办的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颁奖盛典上,招商银行首次跻身亚洲“最佳股份制商业零售银行”之列。当我从颁奖嘉宾,著名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先生手中接过奖牌时,以理热情地走过来和我握手并表示祝贺,他那真诚的目光充满赞许和期待,让我印象深刻。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有了很多交往,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向我介绍世界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面临的问题和创新的思考,
阅读更多
招商银行原行长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迭代,特别是关于身份、数据和数字资产技术的突破,现代金融的体系与角色正在快速改变,其速度可能出乎我们的想象。未来的金融世界不是由银行、金融公司或交易所,而是由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基础架构呈现出来的。《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金融在快速走向分权化、去中心化和个性化。
阅读更多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银行业的秘密规则:新破局者、创新者和投资者的必修课
这门短期课程旨在帮助成千上万的金融和科技新兴专业人士了解银行业的实际运作机制,以便他们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里, 以理介绍了行业中的“秘密规则”,这些规则对于企业家、技术人员、初创公司和任何金融科技公司的员工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都大有裨益。传统银行家也会发现这门课程是一个有助于理解新发展、使其更有意义的复习课程。本培训课程的内容主要基于驱动本书的核心理念。
以理很少进行公开演讲,但他更喜欢为机构、基金、企业家和家庭提供有选择的内部服务。他参与的服务包括演讲、辅导、战略评审、头脑风暴研讨会以及一些培训,旨在帮助他们根据对金融趋势的现实看法实现切实成果。
美国金融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和经济学亚伦主任讲师
《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是一本引人入胜、有思想深度的书。它讲述的是,在一个日益互联和线上化的世界中,“个性化”将如何在未来几年,悄悄地重塑金融的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并赋予个人选择的权利。这本书包罗万象,不仅有对未来的展望,而且记录了数字世界当前发生的许多事情。和所有的百科全书一样,它激励读者去学习更多。在阅读过程中,它还会引发我们去思考,去质疑作者的一些预见。这正是本书特质的体现。
以理先生的分析非常敏锐。他认,市场动荡可能是创新求变的催化剂。电子和虚拟世界,再加上信息经济,可能催生我们无法想象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所有这些未来的产品,最终都可能成为在线市场。他告诫我们,天才“不在于复杂,而在于极度简单”,这是他经常与读者分享的经典智慧。
随着从 Web 1.0到Web3.0的演变(向区块链上运行的“无许可制”和去中心化网络的转变),机器之间更广泛的通信(物联网)变得更加普遍,它们可以被用于各种应用程序和新产品。该领域的创新步伐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我们从其他曾经身处另一个“无许可制”环境的市场中获得了什么见解?金融个性化必然包括基于外部性的新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数字产品和服务。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艺术数字化是另一个。即使是现在,对于是否需要一个标准的、指定的清算组织仍有争议。
以理旁征博引,全面介绍了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他对社区货币的定义非常明确,分布式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简写为DeFi)模式“正在走上一条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账本,并同时创建、添加、贡献、发行或交易金融产品的道路”。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读者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我还特别喜欢他结合学术研究的叙事方式,比如他在最后一章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戴维•朗费尔特(David Ronfeldt)的“从都落到网络”理论。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会让讨论失焦,但我很喜欢。
我自觉和这本书很有缘分。20世纪60年代,作为伯克利的一名年轻学者,我设计了一个全电子的营利性商品交易所。当时技术还不绝成熟,这些概念也不易被人接受。直到又过了30年,电子交易和股份化才在金融市场上普及开来。新技术加快了这一进程,并将我们带入新的令人兴奋的领域,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以理在书中使用的是劳埃德交易所的例子(有人可能会说1605 年阿姆斯特丹的股指期货已经包含了风险交易),而且有人认为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才是第一家股份化交易所(没提营利性期货交易所),但这些无碍于他的观点。
以理作为一名学者、新市场的实践者和发明家,以及近期的一本关于电子交易和区块链书的作者,他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和对未来的展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全书最后一部分中的“下一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对金融个性化时代所需的监管制度充满好奇。
以理的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新电子世界的由来、现状和令人兴奋的未来。全书开篇讲述了一个冰贸易的故事,结尾又介绍了银行面对的“栅栏原则”政策挑战,书中巧用类比,有助于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一本关于当前和未来数字世界的百科全书,可读性很强。在未来的岁月里,书中的创见可以帮助全社会和个人“跨越”这次伟大的转型。
1981—2013年美国众议院议员
2007—2011年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
《多德-弗兰克法案》共同起草者
这本书并不通俗易懂。在阅读本书前,读者应该有所准备,认真关注有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是重要而复杂的。
与许多只关心特定现状的人不同,以理终身对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不仅直面自2008年危机以来最困难的现实问题,还不断提出更新、更深刻的问题。
几十年来,他一直是银行业知识最广泛的权威人士。事实上,我是在那场危机后,响应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集美国监管政策信息的请求时认识他的。我从国会退休后不久,他邀请我在一些亚洲、非洲和中东的金融峰会上发言,参会者有很多监管机构的官员和银行高管。
我注意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是在他所发起组织的会议上,以理总是向听众强调,要前瞻思考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特別是应该如何发展。这本书就是对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的集中阐释。
我特意使用 “挑战”这个词。在过去 10年中,我们的银行体系发展总体上较为平稳,对于那些感到自满的人来说,这本书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实际上,在导致2008年经济崩溃的许多问题得到解送以后,我们所做的依然应该是专注于防范未来的危机,而不是沾沾自喜。
2008年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未能调整管理金融体系的经济、法律和监管框架,以适应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早在这些变化造成深刻影响之前做好管控,这才是唯一科学、谨慎的策略。
财于那些抱着急功近利想法去研究数字货币的人,以理的态度是有些生硬的,也是正确的。近期,货币数字化的投机性以及由此迅速形成的巨大资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他指出,数字货币将与金融体系的演变相互作用,这将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深刻影响。
我曾在美国众议院担任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在应对2008年危机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我的继任者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动荡。我赞扬以理对他们工作成效的评价。
我有一个潜在的异议。我同意以理的现点,即未来将通过减少对金融中介的需求来增强金融体系。我知道他不是在预测传统银行业的麥落,但我认为。很多人故弃银行目前提供的服务水平的意愿和能力可能被高估了。利用数字化的潜力来提高大型经济体之间的交易便利性,已经开始凸显其价值。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绝大多数的个人和小型组织将继续需要依靠金融机构帮助管理金融交易。
关于传统银行未来如何创新,以理提供了一些创意,但银行面临的挑战是统筹兼顾,以满足各类群体的金融需求。(我在纽约的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担任董事,为了提高透明度,我要向大家推荐:签名银行是这方面的先驱。)
金融对于支撑我们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此,以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本书将极大地帮助政策制定者行动起来,做出艰苦努力,让规则跟上创新的步伐,结束监管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福布斯》首席研究官、基石顾问兼高级撰稿人
市面上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那些预测由于技术变革银行将消亡的书籍,以及那些预测由于数字货币的发展现金将消失的书籍。《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时代来临》则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别。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银行或货币的书。
它讲述的是“万物金融化”——如何一个真实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基于关于该资产的数据,而不是资产本身——以及这种变化对银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与其他书籍一样,本书也讨论了加密货币、API和区块链等技术。但不同于其他书籍常常宣称这些技术将“改变世界”,《伟大的转型》深入幕后,定义了创新的本质,并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将导致金融产品的根本性再想象,并使今天的机构瓦解。
虽然本书解释了由于技术变革金融服务行业的转型,但它对于任何试图理解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重要的书,帮助我们理解从部落到机构再到市场再到网络的“伟大”转型。
富国银行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以理的《伟大的转型》是一部广泛研究的作品,堪称金融服务行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百科全书。基于他作为全球顾问,尤其是在亚洲的数十年经验,他描述了金融行业从缓慢、冰河期般的转型到未来将在数字化世界中以极快速度加速。他解释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如何进行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成功。他指出,单纯地数字化现有产品并不是答案。产品必须改变、个性化,并且设备无关。以理的书对于那些不想被中介化的银行家和金融服务中介来说,是必读之作!
渣打银行旗下创投部门SC Ventures
我理解读者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另一个银行家在谈论银行业,但请原谅我的赘述:在成立SC Ventures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银行家到朋友们称之为“改造后的银行家”的学习历程,特别是我对银行业的社会影响深感关注。
这让我对未来更加好奇,试图解决银行业如何应对不仅仅是今天而是未来几十年的社会期望的问题。这段学习之旅使我和以理成为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不知未来将如何,但可以尝试利用我们的经验来反思一个真正“互联的世界”,其中“重塑的银行DNA”是核心。
历史背景与技术
《伟大的转型》的历史背景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在地球上的互动方式,创造了一个真正互联的个人世界。这个预言至少是可信的,以理具体反思了这一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观察扩大到商业和整个社会。
从技术开始,以理恰当地关注了一些近期的趋势,包括Web3和元宇宙。他正确地指出,物联网将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嵌入的重要性——我可能还会补充整合物理、信息(元数据)以及显然是金融流动,开启供应链和商业的新视野——并且询问“点对点融资”是否会在6G的帮助下第二次成功?
我会扩大这个声明并观察到,目前为游戏开发的基础设施(边缘计算和低延迟,或虚拟现实硬件)最终将变得无处不在。
长期以来,游戏和成人娱乐可能一直是互联网的主要商业用例,因此市场投资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得益于如此有利可图的用例。我们现在将这种基础设施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在其他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种类比适用于今天的游戏和元宇宙:我们也可以说,加密货币目前是数字资产唯一商业上可行的用例(除了游戏中的硬币)。但是当我们为它们构建基础设施(托管、结算、交易所),它也将服务于未来的其他用例,因为加密货币将继续存在,而其他类型的数字资产可能会占主导地位(虽然我怀疑“质押者可以无限期赚取8-20%”,但我同意新的收入来源将被发现)。
总体而言,关于今天为特定目的开发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可能在未来被广泛应用的观点是非常好的,我们大多数还无法想象的用例将受益于这些基础设施。
在这一点上,以理以银行家的视角认为,金融“将成为我们彼此互动架构的核心”(相对于在平台时代的事后思考)。
我实际上不确定金融本身在这样的架构中有多么核心,但我们肯定同意身份将是核心,谁“掌握”身份谁就控制金融……
当以理反思“欺骗”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在元宇宙中,我们将承担多个身份,由多个化身代表——就像我们今天根据环境承担不同的角色一样。
我们还可以反思“化身奇点”——即我们在乎我们的化身胜过我们在乎自己(小说《雪崩》和《头号玩家》预见了这一时刻)?
这个问题在金融领域尤为相关,因为届时,我们将保护化身的身份,并在化身上花费更多的钱,比我们自己还多!
那么现在我们心爱的银行业问题是——所有这些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
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
这个话题从一个有趣的关于银行商业模式的对话开始,历史上集中于存款。我们可以问,什么是存款,无论是零售还是企业存款,重要的是未来它将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只是在重新发现物理银行金库,其中简单的保管代币或加密货币的钥匙类似于价值保存?
以理认为银行“浪费了API机会”——我现在同意,但这并不是说银行是邪恶或愚蠢的,浪费不仅限于金融机构。
这个例子触及了为什么现有公司(包括银行)难以采用它们未设计的商业模式的核心。银行不会这样做,简单地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垂直设置(在产品或业务线)与平台的横向设置相矛盾。
新的企业或“金融科技进入者”可能提供必要的达尔文适应。但重要的是,一些银行也会随之演变:SC Ventures的设立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银行业的转型将在银行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外部”(即与金融科技合作但也创造新企业)的理由正是上面提到的商业模式论点,即银行需要尝试新的和不同的业务方式,但不能在现有组织内采用根本不同的商业模式,因此需要独立的企业。
这自然引出了对金融科技的思考,它们是下一代金融服务吗?我可能会对金融科技提出更细致的定义,例如区分那些想要取代银行或履行金融功能的金融科技与那些想要为银行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
我也不认为“为银行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无法扩展”这一说法是真的:赢家往往跨越多家银行并服务于更广泛的行业(是的,其他金融科技可能因其他原因未能扩展,这是正常的……)。
最后,我遇到过许多成功的创始人,他们来自各个背景,而不仅仅是失败的银行家,这可能是有点忽略或过于笼统的说法——但让我们不回避一点争议!
尽管如此,我大体上同意金融科技的财务分析:一切都在资产负债表上……如果我们考虑“银行技术供应商”和成为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后者是“带有技术转折的金融公司”,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分析。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并不是书中所说的“风险投资资金本身过于昂贵”(不是所有的风险投资都是秃鹫,但更可能是希望为其所承担的风险获得报酬的理性投资者),而是这些“新”金融公司本质上是用股权资金来资助债务。
因此,当一个“下一代”金融科技公司向未服务对象贷款,以昂贵的股权资助这笔贷款时,这是可以的第一笔贷款并建立业绩记录,但如果这些贷款在某个时刻不能以适当的债务资助,那么这样的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从长远来看将无法持续。我相信以理对BNPL缺陷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特别包括它们的借贷成本——而且我非常欣赏有见地的中国示例和观点。
最后一点关于金融科技:以理几次告诉我SC Ventures可能在与金融科技合作的方式上是独特的,解释了他对金融科技能力扩展的悲观态度。然而,有一个技巧,那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不同于普遍的认知,并不是“友好”,而是理解他人立场的能力。金融科技需要理解与银行打交道的要求,包括它们的监管约束。
同样,银行希望与金融科技合作需要具备同理心,理解它们大,时间充裕,有充足的资金和选择——而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往往没有上述任何选择。
因此,与它们打交道的公式不是常规的供应商关系——这种理解为希望站在进化正确一边的银行开辟了新的视野。
社会与未来
超越银行和金融科技,我认为这本书在反思信息时代或“真正互联的世界”相关的广泛社会主题时表现最好。
以理无意中借鉴了詹姆斯·戴尔·戴维森和威廉·里斯·莫格爵士的观点,他们在1997年的《主权个人》中首次揭示了信息时代的后果。
当时没有元宇宙和去中心化金融……但这两位作者描述的革命支撑了他的金融转型叙述,现在我们可以与以理一起反思去中心化金融的巨大影响,其对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的后果:简言之,我们的世界将如何改变。
在此背景下,我发现关于CBDC与稳定币的讨论特别有趣,得出的结论是CBDC注定要失败,因为它们难以提供互操作性,更不用说跟上去中心化金融中的技术和进化。
然而,如果中国坚持其CBDC,而CBDC在西方可能会输给真正的去中心化金融,我们可能会看到东西方之间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分裂?还是世界会更加分裂?
像上述作者一样,以理研究了古腾堡的生平:他是“触发器”,还是仅仅是其时代信息时代的表现。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古腾堡实际上印刷了“古腾堡圣经”——但更重要的是,他今天会印刷什么?如果他的努力加速了当时主要机构(教会)的衰落,今天的类比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以理反思了这种新时期对金融的影响。他可能遗漏了一个很好的历史例子,即基于不完善信息的银行业务:贸易融资在过去1000年里一直基于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今天并没有太大不同)。
问题是,这在一个真正互联的世界中是否真的改变?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个全新的贸易融资业务,围绕掌握身份或明天的KYC?
书中前几页还有一些其他的金点子,以理反思“能源是宇宙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金钱实际上是(锂)电池的等价物——金融是动力系统……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池技术的演变,汽车上的传感器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优化电池使用,因此使电池更小更高效:毫无疑问,这一类比适用于今天的金融。
以理还沉思“自然界中没有货币监管者”。好吧,我认为是有的——它叫做“熵定律”!金融中的熵定律等价物是什么?争论在这里:我们是否正确地在金融背景下制度化了货币监管者,而“金融熵定律”做得很好?
下一次危机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反思下一次危机会是什么:我们银行业善于解决上一次危机——不善于预测下一次——以理确实应该停下来反思。
以理认为乌克兰战争是一个互联世界中的第一次战争或重大危机。我认为不完全是,我们可以争论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化的顶峰(调整历史GDP数据)可能是1914年,从未完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尽管过去50多年相对增加了全球化(减去最近三年……)。
这里有许多教训,特别是人们当时认为理所当然的进步确实可能“均值回归”,但也看到危机在世界建立的联系背景下可能变得多么毁灭性,正如我们最近在供应链中断和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中所看到的那样。
除了目前每个人都在谈论的粮食和能源危机——特别是当我们反思一个“信息时代的真正互联世界”时——我还可以想到一些其他事情:
其中一些可能只适合另一本书。与此同时,我想该是有人在银行背景下推导出信息时代的后果的时候了:这是其种类中的第一个伟大尝试,无疑将被无数辩论和迭代所跟随,特别是当我们的行业不断发展时。
备注 : 亚历克斯·曼森是SC Ventures的创始人和全球负责人,这是渣打银行的风险投资部门,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成功银行拥有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我认识以理先生是在《亚洲银行家》刚进入中国的2001年。这是一个中国银行业科技变化巨大、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以理先生和他的《亚洲银行家》见证了这个时代。回想起当年工商银行首家创新,将分散在全国的36个数据中心整合成一个,这个举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迅速改变了传统分散作业的模式,实现了后台业务处理工厂化、集约化和规范化运营,此后总行的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中心建立和运营,个人金融、信用卡、财富管理、贵金属交易快速发展,极大地削减了成本和提高了效率。如报表集中编制一项改革,就释放出人员3万名,每年减少人力成本支出近60亿元。2023年工商银行收入成本比为26.9%,低于国际同业20多个百分点。2000年时,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为30.8亿元,到2023年中间业务收人达1 500多亿元,增长了50倍。尽管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方面进步飞快,但是20年来整个金融科技进步更快,支付领域出现大量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现金使用习惯。2023年,我国电子支付笔数为1.25万亿笔,金额4000万亿元。从支付总额看银行业占据了90%,但从支付笔数来看,非银行支付机构占比80%,达到1万亿笔。而在20多年前,这类机构根本还没诞生。
以理先生在他的著作《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中记录了金融历史的变迁。正如他所言,在世界上出现了金融和科技之后,就出现了科技在金融上的运用。一部金融发展史就是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近20年来金融科技进步飞速,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的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流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革正如火如茶,银行业迅速转型,从网点大堂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到系统后台的精准客户画像,从追求丰富流量人口的单一模式到聚焦于数据治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智能投顾改善了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远程移动技术颠覆了银行营业服务模式。20年前的数据集中,又悄然地走向分布式数据系统。管控好资产转化中的风险是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难题,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提升了资产转化过程中对风险的把控能力,银行尝试通过学习积累胜败经验,模拟人脑的机制来判断、决策信贷,使金融机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依赖经验向依据数据转变。
银行在未来竞争中会不会保持优势,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成为掌握数据的强者,是不是能认清大数据时代的新特征并采取新举措,通过大数据技术,重新发展和塑造新的经济金融关系,找到适合自己银行模式的客户群体,并依据大数据分析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银行商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向外扩展延伸,深刻改变金融服务供给模式,重塑银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银行竞争的焦点不再限于单纯的金融服务竞争,还包括金融科技、组织、制度、文化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竞争。
以理先生的新书展示了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警示了未来的金融危机。未来的银行面临着跨界机构的挑战,银行的竞争者可能不是熟悉的同行和同事,而是新的金融科技参与者。未来的银行必然会走向个性化时代,科技进化及银行净息差收窄已预示着变化的趋势。未来的金融可能不是一个场所,但它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服务。未来的金融家,或是懂科技的金融专家,或是懂金融的科技专家,因此终身学习、持续充电、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是其知识不断迭代更新的关键。金融科技亦在不断进化中,人们为今天的金融科技赞叹、欢呼,但明天、后天会有更新、更难以预见的金融科技诞生,可以预见变化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它们也必然会一次次冲击现有的金融业态,对金融业形成长期的、深刻的挑战。
未来最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必然会应时应需而变,除旧布新、革故鼎新,导致不同银行之间竞争的代际差距拉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金融信息的传输、接收、分析、处理技术的革命,它将进一步打破金融交易和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带来客户需求偏好的改变、服务的便利性和覆盖面扩大,带来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带来商业模式、理念和金融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金融的消费、支付、授信和融资核心功能开始进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导致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渐行渐远,而一个富有活力与效率的新金融业正渐行渐近。
招商银行原行长
我与以理先生相识在2005年,在新加坡,由《亚洲银行家》主办的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颁奖盛典上,招商银行首次跻身亚洲“最佳股份制商业零售银行”之列。当我从颁奖嘉宾,著名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先生手中接过奖牌时,以理热情地走过来和我握手并表示祝贺,他那真诚的目光充满赞许和期待,让我印象深刻。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有了很多交往,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向我介绍世界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面临的问题和创新的思考,特别是他对零售银行发展的远见卓识每次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以理先生对中国银行业以及招商银行发展的关注和见解,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深知中国,且为研究银行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与感情,并独具慧眼的国际金融学者。尤其是他对银行业面临挑战的危机感,以及如何应对挑战、迅速改变、适应形势的许多创见让我耳目一新,《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书中他对银行业面临的转型挑战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阐释以及银行业转型发展历程的回顾,让我似乎看到了招商银行零售战略转型的影子。
今天回过头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迫于形势压力、在理性分析之后的必然选择。当时,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和客户需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态势日益凸显。从约束条件看,《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约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对银行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客户需求看,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人稳步提升,对消费信贷和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的高成本、高利差、高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已渐行渐远,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虽然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转型前夜,所有的矛盾和压力都会集中在先行者身上。
尽管当时外部舆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内部从股东到员工也不理解,因为同行在挣大钱,而我们这样做不仅会减少盈利,还要零售条线大幅投人,但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意见是明确的、一致的、坚定的。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做各种准备,2004年,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招商银行率先提出零售银行战略是“重中之重”,并开始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转型。“不做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是当时所有招行人心中的信念。与此同时,招商银行在服务理念、管理制度、产品创新等方面深刻变革,确立以客户为中心“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实行条线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方式,依托一卡通、网络银行等创新产品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为推进零售战略转型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招商银行零售战略转型的成功也得益于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也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任何一家机构的转型成功都离不开对于未来宏观方向的战略前瞻。而以理先生的这本书,就从历史经验和自身观察出发,以新颖的视角清晰地阐释了“金融个性化”的未来趋势和“去中心化”等打破思维定式的新理念,这些正是银行业把握未来方向、拥抱时代变化的重要借鉴。
银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它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而需求的变化是由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突飞猛进正深刻影响着千行百业,给许多传统行业、固有习惯带来颠覆性挑战。
此外,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也在迫使整个世界为了生存而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对金融的需求正在急迫地,甚至是强制性地被改变,绿色、低碳、普惠正在成为银行业的必选项。这些不仅改变着对银行的需求,也在迅速改变着银行本身的存在价值和服务方式,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转型的到来,以理先生所阐释的伟大转型或正在更大范围地酝酿着。而此书将为洞悉金融的未来带来深刻的启发。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迭代,特别是关于身份、数据和数字资产技术的突破,现代金融的体系与角色正在快速改变,其速度可能出乎我们的想象。未来的金融世界不是由银行、金融公司或交易所,而是由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基础架构呈现出来的。《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金融在快速走向分权化、去中心化和个性化。
前几天在澳门大学参加论坛期间,我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以理先生的这本《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随后我便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开始不停地思考书中提出的金融个性化的主题和未来金融世界的模样。如果我们带着这本书,来到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或上海陆家嘴,我们大脑深处的思想能平静吗?未来50年我们看到的金融世界还会是这样的吗?
以理在这本书里是想告诉读者:你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吗?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个性化的金融时代就要来临。未来的新时代,万物皆可金融化,而金融则是每个人的事情。听起来这非常颠覆我们已有的观念,因为当前处理我们的金融需求的,是那些庞大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个人很难对其施加任何影响,几乎只能听凭金融机构的摆布。金融资产成为经济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力量,但在以理看来,这些资产在未来都要让渡给个人的数据。没有个人的数据,就没有了一切。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金融的个性化和民主化是全球的大趋势。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作者看到了金融个性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更在于向我们揭示了该如何实现和适应这一巨大的转型。个性化将对现有的金融组织、交易市场和监管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和持久的影响,这些影响如何被感知和获取,国家和政府如何在一个开放的体制环境中推动转型,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这本书的作者以理是个思想极其敏锐和富有洞见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创业家。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是我被邀请出席《亚洲银行家》在北京举办的论坛和颁奖典礼上,我们一见如故。之后我多次出席《亚洲银行家》的活动,每次在北京见到以理,我都被他的号召力和充满激情的话语所鼓舞,我认为他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丰富的国际背景和他组织的活动所具有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的全球视野和在中国生活所吸收的文化上不同的东西,塑造了他能很好地把商业与思想有机统一的能力和个人魅力,也让他在很多问题上持有独特的分析视角。而这本书处处都展示了这一点。
我借用Richard Sandor的话,将冰的故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来描述我所指的“金融个性化”。今天,我们可以随时从冰箱里取冰,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很难想象曾经冰是从波士顿的湖泊中锯出来,然后用马车运送到遥远的城市。
金钱也是如此。今天,金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方式完全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受到通货膨胀、贸易相关的汇率、银行手续费、欺诈、政府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到达终端用户手中的钱的价值,与最初创造或预期的价值相比相去甚远 (这也给了我机会来讨论价值是如何被捕获和分配的)。
银行今天所使用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我在书中讨论的内容完全不同。大多数银行的意思是,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让客户觉得这些产品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
我在书中谈论的“个性化”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用户对金融的来源和使用、交易对象、交易方式、交易时间、交易原因以及交易内容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银行甚至不在这个图景中。我确实提到了加密货币,但同样,不是今天讨论的方式。
加密货币的魔力不在于比特币价格飙升至65,000美元,而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现在都可以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至于我们发行的“货币”是否会被其他人接受,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决定接受和拒绝哪种加密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到未来的百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明确的指南将会出现。当我们听到有关稳定币欺诈和糟糕算法的消息时,这只是我们在学习哪些加密货币应该被验证,哪些应该被拒绝的初期阶段,因为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发行加密货币。
使冰贸易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制冷技术来源于一种叫做“氯氟烃(CFC) ”的合成化学物质,它使制冷成为可能。我也探讨了金融的“氯氟烃”应该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产,从抵押贷款到汽车和股票,都通过数据进行表示,而这些数据由于区块链等技术变得“不可互换”(即特定于该资产且不可替代),并且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更多方面,从驾驶自动驾驶汽车到运行工厂,都被数据捕获和管理,几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多种方式切片和分析,以赋予其意义。
即便所有这些数据都被数字化,金融市场也会寻找方法将其证券化并进行交易,甚至交易数据衍生品和衍生品的衍生品。2008年银行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化版本的抵押贷款,而非抵押贷款本身。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看到这一趋势的增加而不是减少。
我们将经历一个市场测试各种数据能否证券化和交易的时期。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数据都能证券化和交易。正是这种不断测试各种数字数据以探索其金融化方法的过程,被称为“万物的金融化”。
但数据是一种无情的商品。许多早期的科技公司曾希望能够说数据是新的黄金。在我的书中,我指出,仅在过去十年里,尽管早期的数据公司有着非常有前景的起点,它们却被无情地商品化了。阅读我的书,看看我为什么说数据实际上是蔬菜。
在这里,我指出银行完全错过了API(应用程序接口)革命。从微软到Adobe等巨型企业已经通过API生成客户与他们互动的新商业模式来获得收入。而银行家们仍然将“产品”视为金融机构内部制造并出售给客户的东西。我们正进入一个客户自创产品的时代。
金融业在API革命的早期完全错过了机会。在许多其他行业开放业务让客户生成自己的接口以便互动、个性化和使用服务的同时,银行业却继续保护自己不受客户影响。其借口是保护数据,这虽然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银行的数据是静态的、历史性的,在一个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中,逐渐失去意义。为了创造产品并确保银行在网络化世界中的安全,银行外的实时数据比银行内部的静态数据更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将其良意的API供应商简化为我所称的“补丁解决方案”提供商。银行发布了一系列需要在其陈旧系统上解决的问题,这些技术供应商则通过API访问试图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技术的初衷。同时,金融的群众化在出版、游戏和交易等行业中如火如荼地进行,每个人都成为自己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
正如我在书中讨论的那样,理解“金融的群众化”对于破解早期点对点(P2P)甚至“先买后付”(BNPL)模式的一些问题至关重要。当行业更好地理解客户自创产品的意义时,这些行业可能会重新崛起。
在我的书中,我花了一些时间回溯创新的历史,特别是过去50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以来的创新历史,以便我们清楚了解银行业的实际发展历程。这将帮助那些正在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人们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情况。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经历了最严重的“资本与劳动”对峙。在我的书中,我解释了为什么资本最终获胜。资本主义“股东价值”大将们将制造和加工转移到像中国和印度这样成本更低的国家,以抵抗工会对工资上涨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工资水平在近30年内未能跟上通货膨胀的原因。
银行业也经历了自己的“资本与劳动”对峙。金融科技的崛起可以在这种对峙的背景下解释,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金融科技现象是将银行运营成本外包给那些失业的前银行职员,他们现在能够使用Java编程自动化任何银行流程,这无意中补贴了银行及其股东。
了解创新的历史还帮助我们理解风险投资的性质,以及它是否有助于选择将定义金融的下一代变革性技术。阅读本书,了解为什么我说在金融领域,风险投资家是跟随者而非引领者。
我非常喜欢写这句话,“饼干崩碎了”。当我说银行作为机构会像饼干一样崩塌时,传统银行家们常常会反驳我,说金融世界仍然需要中介,银行的消亡是言之过早。我乐于将这些观点公开讨论。
银行正在崩塌,既从内部的资产负债表上,也从外部的新中介机构上,这些新机构能够以更好、更便宜、更快的方式复制银行的功能。从内部来看,银行的成本基础受到挤压,尽管行业正在向轻资产模式转变,它们仍然是资产密集型的。它们持有的资本比其他资本密集型资产更多的行业还要多。
此外,银行在维持管理复杂机构所需的治理方面也面临着巨大困难。我讨论了德意志银行的故事,该银行起初是德国的国内商业银行,后来与伦敦的一家投资银行整合。由此产生的文化、驱动它们的个性,以及这种故事今天一再重演。银行是它们自己的最大敌人。
从外部来看,简而言之,任何银行能做的事情,几乎一个青少年都能在家里通过自开发的应用程序完成。交易、质押、借贷、支付。目前,这些发展中的某些领域还处于“极客”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计算机迷才能理解如何操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应用程序将变得更容易使用,并且处理能力更强,Z世代很快就会崭露头角。还有关于Reddit革命的讨论,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对抗机构玩家。
我乐于在任何论坛上热烈讨论这个观点。但银行是否崩塌,完全取决于它们如何改变业务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书的早期部分,我讨论了我们常常忘记Facebook几乎没有在2008-2010年间完成从桌面到移动端的过渡。如今,我们看到Facebook正式进入衰退期,而像TikTok这样的移动原生应用正在崛起。这些转变虽然微妙但却深刻,而现有的玩家常常拒绝承认这些转变,直到为时已晚。
即将到来的转变是从平台到个性化。随着数据隐私的增强和身份、交易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个人可以决定与谁、何时以及如何互动,而不必将他们的数据交给当今的平台。这些技术,结合代币技术,正在将关系的权力从平台转移到个人手中。
平台玩家的权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商业和社会的许多领域还会继续创建新的平台。但关于数据隐私、选举操纵和算法导致分裂结果的事件,正在改变我们对平台的定义。即使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个人也越来越多地选择退出交易平台和公共钱包,转而使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数字资产的技术。趋势的方向是明确的。
这个讨论对数字银行的先驱者特别有用。几乎所有数字银行即使在当前制度下也没有设计成赚钱的模式。随着客户个性化金融的趋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糟。那些试图通过成为平台来掌控平台游戏的玩家,必须开始考虑一个关系权力掌握在个人手中的世界。
即使我在书中讨论了一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远见卓识的想法,我也会将这些想法应用到当前的玩家和他们正在创建的路线图上。
当我们思考哪个国家或社会将引领金融的转型时,历史告诉我们,从来不是最有组织的国家或最稳定的银行系统实现了这些转变。金融的转变总是在困境、深度经济压力和动荡时期实现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在于美国无法携带足够的黄金来支持与其他货币的日益增加的贸易加权汇率。因此,美国单方面退出了协议,尽管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反对这一举动。世界其他国家效仿美国,开始生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们对其信任的法定货币。同样,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货币,正是因为美国对其货币在境外的使用方式毫不在意。
通过这些和其他例子,我论证了金融、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国家)、稳定币、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甚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将由国家在极端压力期间的行动决定,而不是由国会或中央银行作为理性措施来制定的政策。同时,我也呼吁读者关注其他失序国家及其对当今可能是边缘技术的影响。在我的社交媒体上有视频,记录了我在萨尔瓦多和其他国家的访问,展示了我如何第一手学习新生态系统的创建。
全球有数百个银行赞助的区块链项目,但几乎所有项目在过去4-5年间都停留在试点阶段。我专门用了一整节来解释为什么目前银行业的所有区块链技术项目注定失败,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银行的组织方式和给予其膨胀的合规团队过高的薪酬。
我也认为,金融领域的API现象也迷失了方向。这两个现象在从物流到科技乃至社会影响项目的许多其他行业中都蓬勃发展,但在金融领域却不然。
在书中,我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如果研究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组织方式,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项目也注定会失败或被搁置。
全球对加密货币和稳定币设计和功能的投入使得CBDC难以与之竞争。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的CBDC仍处于试点阶段,因为他们的技术团队仅仅是在模仿无许可世界中的各种功能。已经上线的CBDC在各自国家的支付交易中所占比例不到1%。
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我会有更多的评论,可以在未来的评论、视频和培训中找到我的观点,但书中已经有了这些思考的雏形。
在本书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分中,我提出,2010年的LIBOR危机并非源于欺诈,而是由于系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时的混乱所致。在LIBOR危机的案例中,金融部门正从“机构”阶段向“市场”阶段转型。我借用了David Ronfeldt的一篇论文中的观点,这篇论文是他在1996年为兰德公司撰写的,那时传真机还在广泛使用。如今,随着社会从“市场”阶段向“网络”阶段转型,类似事件将不断浮现,这并不是因为专业人士早上上班时打算欺骗他们的雇主。
在“市场”阶段,人们相互交易,出价最高者获得交易,而卖方失去资产。在“网络”阶段,资产在共享的过程中增值。以信息为例,它是唯一一种在被分享得越多时价值越高的资产。
记住,尽管有很多大肆宣传,几乎没有人因LIBOR问题被定罪,除了一个技术性问题上的例外,而且那个案件目前也在审查中。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正确诊断现象,每次都有可能错误地给它贴标签,并且未能引导机构进入下一个阶段。
美国人喜欢将每个重大事件与过去的类似事件联系起来,就像在体育比赛中一样。他们会说“自1953年红袜队对阵老虎队以来的最佳得分局”,在金融领域则用来形容“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银行危机”。
这种事件的框架使得经济学家们也习惯性地将类似的资产数据纳入他们的分析,从1663年的阿姆斯特丹到2008年的情况,并得出结论称“这次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金融危机中的狂热和公众情绪可能没有改变,但资产的本质确实在随着时间而变化,关键是要关注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怀念过去的时代。
在写这本书时,回顾金融行业经历的各种转型,我发现巴塞尔I处理的危机与巴塞尔II以及巴塞尔III所针对的危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每个阶段,银行资产从基础抵押贷款转移到证券,然后再到市场。如果我们将这种趋势延续到未来,金融资产将变得越来越无形,这反过来会影响引发下一场金融危机的条件。请阅读本书以获取更深入的讨论。
2008年,金融行业忙于自身的困境,完全没有预料到当时正在发生的技术突破,这些突破对其未来的影响比全球银行危机更为深远。同样,俄罗斯-乌克兰战争以及当前其他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将塑造我们今天只能想象的行业格局。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及其他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机构,正面临经济集团对峙的直接冲击。同时,我们正在关注的一些项目,包括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s),可能并不如我们所宣传的那样重要。这些项目也可能推动非党派技术的发展,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主导或控制。
我列出了一系列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把这些趋势放在桌面上,看看它们在未来10年将如何发挥作用。
当你读到这个关键理念时,你会意识到书中实际上存在多个伟大转变。主要的一个转变在“从平台到个性化”这一关键理念中已有解释。第二个转变是“从部落到网络”,这是我借鉴一位应获得更多认可的杰出知识分子的想法。我利用这两个转变来描绘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我们正在从一个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市场世界,过渡到一个网络化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仍然局限于市场观念的人无法理解比特币这种完全无用的数字资产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同样,那些“网络原住民”往往也会超前于他们的时代,因为每当他们所信仰的数字资产出现危机时,他们的信心就会动摇。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某一方是对的,而是因为它已经在自己的旅程上前行。
Leave a Comment